2025年4月2日,清明前夕,文学院赴淮南二中教育实习小组全体成员怀着崇敬之情,前往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厚植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重温历史等形式,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
青山埋忠骨,鲜花寄哀思。上午11时,实习小组一行12人抵达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教育馆庄严肃穆,入口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九个大字格外醒目。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全体成员列队肃立于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垂首默哀三分钟。春风掠过耳畔,仿佛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馆内陈列的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瞬间将大家拉
回到那段烽火连天、苦难深重的岁月。大通万人坑,作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残酷暴行的铁证,埋葬着无数无辜同胞的尸骨,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侵略者的罪恶与同胞们的悲惨遭遇。
面对这座埋葬着13000余具同胞遗骸的纪念馆,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历史数据,更是民族记忆中永不愈合的伤口。教育小组的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将这段历史转化为教书育人的精神养分,让年轻一代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教训。
矿灯照见民族殇,文物诉说血泪史。步入展厅,锈迹斑斑的镣铐、发黄的劳工证、残缺的万人坑遗骨照片……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控诉着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1938年日军占领淮南煤矿后,通过“以人换煤”的残酷政策,将数万矿工变成“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的奴隶劳工。展柜中陈列的竹签刑具令实习生们驻足良久:“这些扎入指甲的竹签,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直观地展现了侵略者的残暴,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在复原的矿工窝棚场景前,讲解员向同伴们讲解道:“当时矿工日均劳动14小时,却仅靠发霉的豆饼充饥。日军为掩盖罪行,甚至在矿工未咽气时就将其抛入坑中。”当听到讲解员介绍万人坑中最小遇难者仅有8岁时,不少同学红了眼眶,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这次实地参观让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而震撼,先辈们用生命捍卫尊严,我们必须把这份精神传递给更多学子,让后人永远铭记。”
活动尾声,全体成员在教育馆前肃立默哀,向先烈敬献鲜花,寄托无尽哀思。洁白的花朵映衬着同学们坚定的面庞,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在每个人心间熊熊燃烧。他们纷纷表示,回到实习岗位后,要将今日所感融入教育教学,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力量,让先烈精神照亮新时代奋进之路。
此次清明缅怀先烈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更是文学院实习学子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激励他们在教育征途上砥砺前行,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