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之台,始于累土。为引导学生
交流论证 打牢根基
举办暑期社会实践培训交流会,赵家成、张家强、贾昊宇、郭天宇、周成学五位队长受邀担任主讲人。会上,他们分享多次组织参与实践的经历,讲述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并将实践经验传递给大家。通过他们的“倾囊相授”,低年级的同学对社会实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加深入的认识。
学院响应学校“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论证会。辅导员杨穆龙、李震、朱露露、王坎应邀担任评委,共四十支团队参与论证。各团队队长从实践地点和形式、可行性分析、经费预算和实践预期成果等方面对实践计划进行汇报。“让话剧下乡”、“弘扬传统文化”、“关爱留守儿童”、“走近农民工”……论证会持续三个多小时,气氛热烈。杨穆龙从暑期社会实践是什么、为什么要参加、怎么参加三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他指出,同学们要做到“小”、“实”、“新”、“专”、“能”,注重可行性、创新性和专业性。此次论证会共选拔出四支队伍推荐为校级重点团队,为各队实践活动开展指明方向,引导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形成高质量的实践成果。
找准定位 推陈出新
在继承“五四爱心学校”支教传统的基础上,志愿者们今年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自身专业素养提升需求,力求达到支教与自我提升的“双赢”。“去年菖蒲实践团队用‘创新阅读’给山里的孩子擦亮了发现美的眼睛,今年我们将‘创意写作’打包,给孩子们一双记录美的手。”新苑通讯社赴菖蒲实践团队队长庄晓莹在介绍实践主题时如是说;毛尖山支教团队在延续爱心支教和亲情陪护传统的基础上,以“弘扬传统家风”为主题,为实践基地注入新能量;“爱国、爱家、爱自己”,赴山东孟良崮实践团队“爱的教育”让人眼前一亮;赴云南景东支教团队的“快乐汉语”教学,发挥中文特长,将专业和实践紧密结合……各个团队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就业创业、爱心支教、骨干培养等多样主题策划实践内容,体现时代特点、学校特色、专业实际和当地需求。同时,实现了团队组建与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发挥现有基地作用,在传承和开拓中推进暑期实践常态化。
积极筹备 蓄势待发
策划书编写、微博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物资收集、制作调研问卷、实地踩点……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让实践达到更好的效果,各团队线上线下积极进行前期筹备。
毛尖山爱心支教团队为留守儿童发起爱心物资募捐,目前团队已筹集到爱心衣物900多件、鞋子47双、生活学习用品若干,大到棉衣、棉被小到文具盒、打气筒,爱心汇成了暖流;五四爱心学校实践团队邀请文学院副教授、芜湖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讲师张雪莉主讲“百善孝为先”专题讲座,丰富队员们的知识储备,引领学生更好地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为了在实践中寓教于乐,通过手语舞表演传播孝亲感恩知识,团队每晚都会进行手语舞培训,常常排练到深夜;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赴太湖县“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在师大校园里,以手写寄语、定格祝福的形式为太湖县的小朋友送去关爱与祝福;赴大陆小学“爱是最美的陪伴”爱心支教团队前往肥东进行实地考察,与校长进行面对面沟通,与孩子们认识熟悉,了解他们的课程情况,完善实践计划,明确实践重点;新苑通讯社赴菖蒲实践团队的教材和教案的编写、“桐城义法”理论深入学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经过广泛动员,精心筹备,文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全员参与,高年级学生自发参与实践。实践内容涵盖广泛,实践团队遍布各地,前期的充足准备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文学院 徐雅萍 庄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