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工作网!
  • 网站首页
  • 学工队伍
  • 下载中心
  • 青年风采
  • 青春丝语
  • 班级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风采 >> 正文

簪就古韵婵娟意,巧手共挽非遗梦——汉语桥协会开展走近簪文化活动

 添加日期:2024-04-01 编辑:阮熹晟  审核日期:2024-04-01

“青丝渐绾玉搔头,簪就三千繁华梦。” 簪,是我国的传统饰品之一,最早由笄发展而来,它承载着传统古韵的魅力,至今仍深受许多女性的喜爱。为使同学们更好感受和体验“簪”文化,安徽师范大学汉语桥协会于3月30日下午在花津校区开展“巧手制发簪,锦心向中华”社团活动,引领大家走近簪文化,赓续传统文化。

活动伊始,主持人赵前慧向与会人员分别介绍不同品类的发簪,包括传统工艺类、现代工艺类、金属类和其他较为稀有的质地种类。介绍期间,工作人员还将发簪制品分发给大家欣赏参考,这些多种多样、精美绝伦的发簪立刻引起同学们的阵阵感叹。

随后,工作人员为大家播放提前录制的制簪教程视频,会员们随即对制簪的操作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在有序挑选完心仪的制簪材料后,大家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步入了制簪正题。各种材料与配饰,在一双双巧手之下,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发簪,深刻展现出同学们的个人风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活动现场气氛和谐而热烈,同学们分组结伴,既有个人巧思,也有团体合作,大家共用材料,交流制作技巧与心得体会,在互帮互助中,加深对传统制簪文化的理解。

经过反复地探索与尝试,同学们制作出风格不一却同样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发簪,即使制作过程不易,但大家看着手中精美的发簪,还是感到由衷的满足与愉悦。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自愿提供作品参与评选,并由在场的评委进行评比打分,最终选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1个。

在呈现古风古韵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后,参与活动的两名外国留学生为大家介绍了他们国家的传统服饰和配饰,极具异域风情。两名同学的详细介绍,使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呈现出和谐的交流与交融,为所有人带去非同一般的新奇体验,使得与会人员开阔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传承与交流的理解。

宝髻瑶簪,文化相承。此次的制簪活动,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制簪过程,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香的独特韵味,同时也使中外文化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互动与交流。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2022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