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女,共青团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入选安徽师范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保送本校攻读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硕士学位,现任“第二课堂”素质拓展中心主任。
笃学不辍,实践求真
在校期间,王倩刻苦钻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评校一、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安徽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入选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
凭借对教育和方言学的深厚兴趣,大二暑期,王倩参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阜阳颍州区“青春孝行”社会实践团队、“徽韵古情,探寻乡音”安徽方言童谣调研团队。
在教学中,她运用所学师范技能,寓教于乐,以传承孝亲文化为主线,制定《“孝”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等课程;紧扣《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讲解《论语》《呼兰河传》《城南旧事》等书籍,授课总人数达300人次。
在调研中,头顶烈日,肩扛设备,她和团队深入家乡的田间地头,相约316位发音人,采录日渐消亡的方言童谣、音系例字2375余条;走进博物馆、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326家文化单位,翻阅万册资料;线上问卷与线下问卷并行,收集有效问卷1357份,结合街头采访与专人采访,形成采访稿2682份。该调研队伍基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与音像出版社合作,编纂出版《安徽童谣集萃》,获省“十四五”重点出版物规划立项,获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王倩个人获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微视频。
方言守护,智创未来
实践归来,王倩大量阅读方言学文献,收集问卷,分析数据,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主持撰写50000余字的调研报告《乡音何处寻:方言保护传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安徽省百县(区)的实地调研》,提出建立语委干部、方言学者双向挂职培训机制、推进有声数据库建设、建设方言博物馆、举办方言电影节等建议,为安徽方言保护、传承工作建言献策,获安徽省教育厅采纳,业内认可度相当于一篇CSSCI。
在“挑战杯”的舞台上,她带领团队,日夜兼程,高效协作,开发“徽音皖韵”小程序,集在线采录与作品展示为一体,制作方言童谣动画视频、讲解视频,可视化展现安徽方言的魅力,推动成果数字化转化。面对难题,她思维缜密,沉着冷静,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师大校史上第三次、文学院院史上第一次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主赛道国家级一等奖,王倩也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向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震汇报成果。
毕业在即,王倩组建《童谣系乡音——探寻方言童谣的传承之路》团队,从一个标点符号到一段文字,她全程手把手辅导,以期将来之不易的竞赛经验传授下去,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安徽方言保护、传承的事业中来。目前已获“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培育立项,全队上下齐心协力备战即将到来的省赛。
奉献青春,砥砺前行
信念坚定如磐石,初心始终未改。自2020年进入师大以来,王倩便踏上了她充满热情与奉献的旅程。她先后担任“第二课堂”素质拓展中心主任、院校两级学生会工作人员、江淮秘书社会长等职务,全身心投入于各项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无论是文学院的“双迎”晚会、毕业生晚会、读书月活动、还是学校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花津创客营”、第十四届职业规划大赛,都能在现场看见她的身影。
在繁重的课业和忙碌的工作之余,王倩也从未忘记回馈师大栽培,回馈国家。在校,她积极参与“向阳花”系列志愿服务,如开学迎新生活动、“温情安师大·暖冬募捐”活动。在社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她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参与志愿服务,负责每日测温打卡、往返人员行程追踪。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爱,志愿服务总时长超800小时。正是凭着这份执着与付出,成功入选安徽师范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响应“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口号,王倩即将开始她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支教之旅,她将用在师大学习到的师范技能与奉献初心,推动祖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王倩的故事,是师大学子学风创优的生动体现,她不仅在学术上刻苦钻研,成绩斐然,更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勇于探索,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为方言保护和传承事业添砖加瓦。同时,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