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级、各班级: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学校“三大行动计划”,推动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科技实践,服务培养创新人才、深化素质教育,经研究,决定举办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目的
引导和激励我院广大青年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鼓励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互促,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三、参赛对象
2025年6月1日以前在院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四、赛道安排
本届比赛分为主赛道和专项赛道两部分。主赛道可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此外还设置揭榜挂帅”“红色专项”“黑科技”等专项赛道。
(一)主赛道
1.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仅限本科生。作品类别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作品。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详见附件5)。
3.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二)专项赛道
1.“揭榜挂帅”专项赛道
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发榜命题, 学生团队揭榜答题。
2.红色专项赛
通过社会实践接受红色教育,支持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支持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感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生动实践。青年学子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坚定信念,形成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或视频图片等实践成果。
3.黑科技专项赛
围绕“卡脖子”问题、前沿领域、高精尖行业,或者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对现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颠覆性、超越性的,让人感觉出人意料、震撼震惊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或应用前景)的实物或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
五、参赛要求
(一)参赛资格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2.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2025年6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可以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或前两年可以按硕士学历申报作品。
3.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4.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作品完成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参赛作品原则上应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二)比赛形式
1.提交论文或作品实物,填写《申报书》(附件1);
2.具体院赛形式另行通知。
(三)注意事项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新药物的研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必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5.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四)评审原则
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六、工作安排
(一)参赛准备
各班级要进行广泛宣传,各参赛选手应充分利用时间制作(撰写)作品,根据作品提交规范要求(附件3) 填写《作品申报书》(附件1), 做好参赛准备。
(二)学院预赛(2024年11月上旬)
学院将在各班级推荐的基础上进行会评,遴选出约15件优秀作品参加校级复赛,请以班级为单位于11月7日前报送参赛项目材料(《作品申报书》(附件1)《参赛作品清单》(附件2) 等)。
材料提交方式:
电子邮箱:wxysjgyb2022@163.com
(三)学校复赛和决赛(2024年12月中旬前)
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对各学院上报的作品进行复审,遴选其中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作品参加学校决赛。参加学校决赛作品的名单于决赛前一周通过校团委网站及时通知各学院和参赛者。决赛采用PPT汇报,抽签确定汇报顺序。
决赛中,选手以PPT形式汇报作品,现场展示作品或论文,接受专家咨询答辩,选手现场解答。学校评审委员会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为基本评判标准进行评审。
(四)作品完善与省赛国赛备赛(2024年12月 -2025年11月)
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对决赛获奖作品进行指导完善,择优推荐参加全省“挑战杯”竞赛主赛道作品,并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协调组织专项赛道作品报送(专项赛道作品报送安排另行通知)。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对省赛、国赛获奖作品的作者、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七、奖项设置和“第二课堂”学分认证
校级主赛道竞赛设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各单位要按规定组织“第二课堂学分认证,认证纳入B模块即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专业拓展) 。具体分值如下:
八、几点通知
(一)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学校认定的高级别学科竞赛之一。各班级要高度重视,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精心组织。各班级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激发同学的创造精神和参与热情,精心组织作品撰写(制作)和选拔工作。特别是要为参赛学生做好服务,多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专业指导教师、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要调动专业负责人、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竞赛的指导,重点从选题等源头性环节重点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和层次,使“挑战杯”成为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有效载体(往届国赛获奖作品目录见附件5)。
(三)健全机制。各班级要重点参考国赛有关材料,注重将“挑战杯”竞赛与学院优势学科及其科研方向,与学生各类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相关单位、各班级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广大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动员更多的业务精、专业强、情怀深的优秀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工作,形成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氛围,为服务学校“三大行动计划”做出应有贡献。
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委员会
2024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