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团支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项目内涵提升,引领青年学子返家乡实践,服务家乡建设发展,经研究决定以课程化形式开展2025年“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返家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二、活动对象
全体全日制在校生
三、活动时间
2024-2025学年寒假期间
四、主要课程
(一)社会观察课。发挥学科优势,围绕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主题调研,引导广大青年深刻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结合自身经历、学科背景、社会热点,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网络平台的作用,就近就便通过详实可靠的社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资政报告或者纪录短片等实践成果。
(二)职场体验课。关注“创青春”微信公众号“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积极参加返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兼职锻炼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充分感受家乡变化,助力家乡发展,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增强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文化传承课。鼓励学生结合家乡特色的民风民俗、年味年俗,开展微视频和摄影创作,探究家乡特色文化,用好家乡丰富资源,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故事。
(四)创新创业课。结合筹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重大赛事,提前谋划、设计选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相关专业可以探索运用网络平台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着力开展返乡务工人员、困难群众创业就业服务活动。
(五)志愿服务课。广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可主动向社区报到,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团组织的统一领导和调度下,就近就便积极参与公益服务、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可充分发挥师范类专业特点和优势,利用互联网媒介开展“双减”课后服务、“云支教”线上教育帮扶等活动。
(六)青春创作课。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面向全校本科生征集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要求讲述新时代新征程志愿者故事,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志愿者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为和青春风采,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
(七)乡村振兴课。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在乡镇团委和村团组织的统筹下,参与开展乡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实践活动。开展“我为乡村代言”实践活动,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助力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善治乡村建设。
(八)红色碑文调研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红色基因的精神标识,感悟革命红色碑文中蕴含的思想伟力,特鼓励学子寒假于家乡就近开展红色碑文调研活动。该课程详细情况请参考附件3。注意,红色碑文调研课的附件4(碑文调研意向收集表)同样需要各班级团支书于1月13日12:00前以“年级+专业+班级+2024碑文调研意向收集表”为名,与附件1一同提交至实践公益部邮箱wxysjgyb2022@163.com。
五、课程相关说明
(一)课程学分设置
“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返家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统一纳入“第二课堂”课程规划,学生所获学分作为参加学年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此课程2022级及以后学生认证纳入校级Ⅲ类E模块(劳动实践);其他年级学生认证纳入校级Ⅱ类A模块(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具体分值如下:
(二)选课时间(2024年1月7日—2024年1月13日)
各班级团支部统计相关信息,以班级为单位填写《 2024年“行走的思政课堂”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选课信息汇总表》(附件1),各班级团支书于1月13日12:00前以“年级+专业+班级+2024寒假社会实践选课汇总”为名,将汇总表电子版提交至实践公益部邮箱wxysjgyb2022@163.com。红色碑文调研课的附件4也需要提交。
2023级、2024级本科生原则上应全员、就近、就便参加寒假社会实践,鼓励其他年级同学积极参加。每位同学原则上只选一门课程,学分认证只认证最高层级参赛学分(时)和最高奖项对应的(发展)学分。取得集体奖项,参赛学生均可认证相同学时,发展学分根据贡献度不同由活动主办方认证。
(三)课程结课形式
1.社会观察课
可提交调研报告(一般不少于2000字),或资政报告(一般2000字左右),或纪录短片(一般30分钟以内,1080p,25帧),学院可评选优秀调研报告、优秀资政报告、优秀纪录片,并推荐3-5篇(部)参加校级评选,相关专业优秀作品可适当放宽限额。
2.职场体验课
学生完成实践后,填写《2025年“行走的思政课堂”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鉴定表》(附件2),由实践单位盖章,交由学院团委认定相应学时和参与分。
3.文化传承课
可提交短视频(一般5分钟以内,1080p,25帧)、组图(一般不少于5张),并附创作阐释,鼓励多种形式创作。学院可评选优秀短视频、优秀实践组图,并推荐5-8部(组)参加校级评选,相关专业优秀作品可适当放宽限额。“安徽师大共青团”视频号将择优发布优秀短视频作品。
4.创新创业课
可组建“挑战杯”“国创赛”等参赛团队,提交校级比赛参赛作品,并参加相关集训活动,由相关赛事主办单位认定相应学时和参与分,报送事宜依据相关赛事通知。
5.志愿服务课
可提交当地基层社区、街道(村委会)等单位开具志愿服务证明,交由学院团委认定相应学时和参与分。
6.青春创作课
可进行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创作。结合团中央第六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来稿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word文件命名为“作品名+体裁”,一人可投多篇稿件。一旦发现剽窃抄袭将取消参评资格。
7.乡村振兴课
学生完成实践后,填写《2025年“行走的思政课堂”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鉴定表》(附件2),由乡镇团委和村团组织盖章,交由学院团委认定相应学时和参与分。
8.红色碑文调研课
提交碑文照片,做好相关命名;填写附件5:碑文信息表(word版),要求参考模板,形式规范,表格格式可改动。访谈录部分选填,开展访谈有助于最后的结课等级评定。如开展访谈活动,应提交全程录音(必须),访谈照片,访谈视频如果有也可提交。
提交形式为压缩包:照片清晰原图(必须)+附件2:碑文信息表(必须)+访谈音频(有访谈则为必须)+访谈视频(非必须)。
(四)课程评定
各班级团支部需提交结课材料,进行相关课程的班级评选,将按照提交作品质量评选一二三等奖并认定素质拓展学分,各班级团支书需将社会观察课、文化传承课、青春共读课班级推选优秀结课作品发送至实践公益部邮箱:wxysjgyb2022@163.com,参加院级评选。
各班级团支部课程结课材料报送时间为2月24日。学院团委将择优推送作品至校团委。
六、相关要求
(一)强化统筹。“返家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活动载体,各学院要提升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谋划,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和团员团干的主动性、创造性,可结合已有工作基础简便易行开展实践。学生应就近就便进行实践,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服务身边人家乡事,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确保安全。参加实践的学生要强化安全意识,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及时将寒假社会实践相关安排告知家长并征得同意。若条件允许,学生可自行购买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做好总结。开学后,各学院要指导各团支部开展一次“我的寒假实践故事”主题团日分享交流会,总结经验,固化成果。
附件1:2025年“行走的思政课”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选课信息汇总表
附件2:2025年“行走的思政课”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鉴定表
附件3:红色碑文调研通知
附件4:碑文调研意向收集表
附件5:碑文信息表
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委员会
2025年1月6日